微慑信息网

官员用微信向家人传涉密材料后遭转发 被行政撤职

“近年来,涉密会议期间,时有微信泄密案发生,俨然成为一大“跑风口”。这些案例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。”

案例1:违规使用微信处理涉密会议会务

2017年9月,为做好会务工作,某涉密会议服务人员展某,将其负责的会务信息编辑后,发送到由8名会议服务人员组成的微信群,被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并补救处置,未发现造成泄密后果。案件发生后,有关部门对展某进行了严厉批评,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。

案例2:违规使用微信传递涉密会议材料

2015年5月至6月,某党政机关负责人王某参加该省有关涉密会议期间,通过微信将两份秘密级会议材料发送给家人,后被家人进一步转发。此外,王某还将1份秘密级会议材料带回家,被家人拍照后通过微信发送给他人。案件发生后,有关部门给予王某留党察看1年、行政撤职处分。

案例3:违规使用微信传达涉密会议精神

2017年3月,某报社编务室人员任某在参加涉密会议时,违规使用手机录音。会议结束后,任某将录音整理成会议记录,报总编室主任王某。王某在报社总编辑彭某授意下,将会议记录上传到工作微信群。案件发生后,有关部门分别给予任某、王某警告、记过处分,对彭某作出免职处理。

官员用微信向家人传涉密材料后遭转发 被行政撤职

微信缘何成为涉密会议的“跑风口”

第一,对微信泄密危害认识不足

一是认知偏差。如案例1中的展某,自作聪明地对会务信息进行编辑和替换,自以为将重要信息替换成字母代码,他人就看不懂。殊不知,这种小儿科式的“脱密”行为在明眼人眼中,可轻易推测出信息全貌。

二是心存侥幸。有的涉密人员明知保密禁令,也深知泄密后果,但仍抱有侥幸心理。如案例2中的王某,出于个人私心,通过微信将涉密会议材料发送给家人,以为在小范围内传播不会被发现。

三是贪图便利。有的涉密人员过度依赖微信,认为操作简单、交流及时、使用方便,头脑一热就将涉密会议相关信息发到微信中。如案例3中的彭某,未能认识到微信泄密的危害。

第二,涉密会议保密管理流于形式

一是未做好手机通讯设备的管理。涉密会议主办单位没有制定、实施有针对性的安保检查方案,导致有人将手机带入会场并录音,或拍摄会议材料。

二是未做好涉密会议保密提醒。微信是涉密会议期间发生泄密的主要途径,理应重点防范,但有的涉密会议主办单位没有汲取教训,未就手机、微信使用等提出专门要求,导致有人不知不会或心存侥幸。

三是未厘清涉密会议保密责任。发生泄密案的涉密会议,大多保密管理责任不明。会议既有主办单位人员,又有参会人员和服务人员,保密管理责任落实存在盲区,会前无人进行保密审查、会中不提保密要求、会后缺乏保密监管。

防范对策知多少

一要严格规范保密管理

会议召开前,应对场所内的电子设施、设备进行保密技术检测;为各工作组配备保密文件柜,为会场配置手机存放柜、手机和无线局域网干扰器等;禁止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携带手机、智能手表等进场,并通过电子屏、提示牌等设置明显的禁止带入提示。

会议期间,关闭会场区域移动通信信号和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,禁止对涉密文件、资料进行拍摄。

会议结束后,将需收回的涉密文件、资料全部清退、收回、核对登记,由指定部门统一销毁。

官员用微信向家人传涉密材料后遭转发 被行政撤职

二要强化涉密会议召开前的保密教育

一是加强对会议工作人员的教育,由涉密会议主办及成员单位定期提醒;

二是对参会代表进行专题教育,强调管理要求,展示涉密会议微信泄密的典型案例;

三是对相关部门、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提醒,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到涉密会议材料的服务保障人员,杜绝利用手机拍照、摄录等行为。

三要狠抓涉密会议期间保密监管

就内部保密监管而言,涉密会议主办单位负有主体责任,要确保监管覆盖全员、全过程,发现问题及时纠正。

就外部管理而言,相关服务保障单位有巡逻责任,要根据自身职责权限牢牢把住涉密会议各环节,重点加强对计算机网络、移动通信网络的监管,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处置。

赞(0) 打赏
转载请附本站链接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,谢谢:微慑信息网-VulSee.com » 官员用微信向家人传涉密材料后遭转发 被行政撤职

评论 抢沙发

微慑信息网 专注工匠精神

微慑信息网-VulSee.com-关注前沿安全态势,聚合网络安全漏洞信息,分享安全文档案例

访问我们联系我们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

微信扫一扫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